细胞治疗:
1、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
(1). 1991年发现的,以共同表达CD3和CD56为特征;
(2)增值速度快:经过2 -3周左右的体外培养,细胞数量可增加400倍以上, 占总细胞的比例可达40%以上
(3)杀瘤活性高:杀伤单位(TLU)为LAK细胞的73倍以上。
(4)杀瘤谱广:CIK细胞虽然以CD3、CD56细胞为主要效应细胞,却没有T淋巴细胞杀伤时的MHC限制性。
(5)体外培养依赖CD3单抗和IFN-γ 。CD3单抗可作为丝裂原活性单位与T细胞表面的CD3交联,诱导其活化,而IFN-γ则诱导IL-1等细胞因子的合成。
2、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最有效的抗原递呈细胞。DC的目标在于诱导肿瘤特异性和长期持久的免疫反应,这种效应有助于防止微小残留病灶和肿瘤复发。
3、LAK/TIL/CD3AK/CTL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应用于临床的字体免疫细胞,但由于存在着扩增倍速较低、细胞来源困难、细胞毒力不高等诸多问题,该疗法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4、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原理是从患者自体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经过体外激活和扩增后输入患者体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或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的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技术。
5、经基因改变的自体T细胞:自体T细胞体外经慢病毒转染表达识别CD19的嵌合受体,该受体识别表达CD19的CLL肿瘤细胞后杀伤肿瘤细胞,这一基因改变的细胞在回输后在体内增值1000倍以上。
适应情形
1) 减少恶性肿瘤传统治疗后的复发与转移;
2) 提高肿瘤综合治疗疗效;
3) 少数肿瘤及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放化疗不敏感或者无法耐受的情况以及对免疫原性较强的的肿瘤)。
毒副作用
1) 细胞制剂中的某些成分(如IL-2、IFN-7)或残留可引起寒战、发热、肌痛等感冒症状或胃肠道反应,大部分症状轻微而且可以自行缓解,但仍需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2) 大剂量静脉输入细胞可能造成细胞滞留某系脏器(如肺部),其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主要禁忌
1) DC/CIK不宜与化疗放疗同时应用以防化疗放疗杀伤输入的细胞,CIK细胞对化疗尤为敏感;
2) 对本治疗中所用生物制剂(如IL-2IFN-7)过敏患者不宜使用免疫细胞治疗。
DC/CIK在肿瘤治疗中的典型应用
常见治疗流程举例
• 诱导:患者采血前注射GM-CSF或IL2 3-5天
• 采血: 使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循环血液中采集富含单核细胞的血样(~109单核细胞)
• 细胞分离:离心收获单核细胞,用贴壁方法分离DC和CIK
• 扩增与诱导:
1) DC在扩增中使用因子诱导,之后负载抗原,用肿瘤抗原刺激提高DC对特定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
2) CIK在扩增中使用因子诱导,之后可与DC共培养
• 细胞质检:对制备后的细胞做活性、标志物及常规微生物检验
• 细胞回输:将细胞洗涤并在悬浮液中添加白蛋白、IL2等因子,一个疗程内分若干次回输患者体内(DC:≈107-8/注射;CIK:≈108-9/注射)
• 疗效评估: 在每一个疗程后按照疗效指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细胞治疗中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 细胞制备规范性:操作、设备耗材、试剂
• 操作:
• 不同个体来源的细胞混合培养
• 细胞传代次数过多
• 细胞活性检测仅使用台盼蓝而未进一步检测凋亡
• 细胞生长密度过大
• 细胞冻存方法不规范
• 设备与耗材
• 使用超净台培养病人细胞
• 细胞培养重复使用移液管、培养瓶、离心管等一次性耗材
• 冻存管液氮储存的样品交叉感染
• 培养病人细胞的培养箱不及时灭菌
• 试剂
• 培养基体系尚未完善和标准化
• 无血清培养与血清替代品的选择
• 血清选择使用不够严格
• 干细胞冻存过程中血清浓度过高
• 细胞临床应用方案
• 针对不同疾病和脏器的细胞移植方案的研究开发
• 对潜在不良反应的进一步防范
• 与其他疗法的配伍
• 复苏后的细胞不经培养立即注射
• 治疗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 治疗机理的深入研究
• 细胞制剂的开发